第四章:高效记忆篇

第一节:过目不忘的实现方法探讨

经常有朋友对我说,要是人的大脑的记忆过程像电脑的复制、粘贴一样简单就好了。或者像扫描仪一样,一扫就存储进大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学习任何事情都不会有问题了。

是啊,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也有很多训练意图实现这一梦想,例如各种各样的右脑开发,七田真的照相记忆法,以及各种记忆术等等。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创造出很好的途径实现这一目的。比如,右脑开发以及七田的照相记忆法,从介绍来说,是最接近过目不忘的,眼睛一看,咔嚓一下子就能记住。但是右脑开发对于成年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美丽的憧憬。因为长久以来大量的左脑优势活动已经把右脑死死的压制住了。就算练习相对简单一些的儿童,如果练就了类似于照相记忆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去刻意保持的话,那么随着学习的深入、左脑的活跃,这种能力会慢慢的丧失。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好的记忆力,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背书都是读一遍就能背诵的。但是上了高中之后这种能力就丧失了。直至以后再次练习速读记忆才重新拾起来这个能力。

再说记忆术。我一向不喜欢记忆术,无论记忆术的宣扬者怎么辩解。因为,记忆术无非就是把一些看似无法记忆的东西通过各种途径转换成我们熟悉的东西,再用联想串联。而我们练习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而不单单是去记忆扑克牌,座位号等等这些无需理解的东西。无论那些所谓的记忆大师承认不承认,用记忆术来记忆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术著作等等是非常牵强的。记忆术也是强调,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就是必须先理解材料,然后才是去找关键词,做图像转换,然后联想串联;或者用数字桩去打桩串联。这必然是二次阅读才能完成,而不是第一遍在理解的时候就能同时记忆。很多人用这样的记忆术去背诵课文或者政治题的时候,发现非常慢,不仅仅是找图像、做串联非常费力,而且增加了很多额外的记忆量。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是缺乏练习,不熟练的缘故,但是就算再熟练也避免不了一个事实:当费力的用记忆法完成一篇文章的记忆之后,过几天之后,脑中就剩下一堆用作串联的图像,而图像所代表的的原文语句却已经想不起来了。看来,这个记忆术离过目不忘的梦想还是差的很远。

那么,我们能不能实现过目不忘的梦想呢?

我们先可以看一下,我们可以如何摄取文字信息,这样才能有分别的去分析如何更高效的去记忆。

第一个,就是文字读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看到文字就去读它。

第二个文字形象。印刷的铅字的图形。

第三个就是文字意义,文字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当然这三个不是截然分开的,实际中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前两者和第三个就是紧密结合的。然后我们看看如何去记忆:

第一个,文字读音,这个我们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过程几乎都是这么办的。一边读,一边尝试的背诵。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感觉,就是小的时候用这个方法去背什么东西,很容易背住,但是大了以后,却非常费力了。为何?因为第三个因素,也就是文字意义已经掺入进来了,导致背诵这个记忆通路不纯,记忆效果很差,而且不会随着背诵的增多记忆力会增强,因为有一个瓶颈在那里卡着:文字的理解。理解不了的,就感觉读不下去了,更别提记忆。

第二个,直接记忆文字形象,这也是右脑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像记忆图画一样记住每一页文字。但是一页书所包含的“图画细节”,比一幅画要多很多。妄图像记忆图片一样记忆一页书,只是少数右脑好的人的专利,而更多的人通过右脑训练,只是把文字形象作为了一个回忆时候的有效的补充。

第三个,文字意义。脱离开文字形象和读音的单纯的文字意义并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这是无声思维的一个应用。在大脑密码的无声思维训练中,可以实现这一点。而完全的意义回忆是非常快速的,电光石火间就能回忆一段的意义出来。对于一些需要掌握思路、内涵的文章来说,这种回忆方法是最接近过目不忘了,只可惜它对于一字不差的背诵效果差些。因为这种方法只能做到根据头脑中记忆下来的意义再翻译回文字去。

在大脑密码的训练实践中,实现过目不忘的最现实的途径,就是把第一个途径和第三个剥离,第二个和第三个结合是最好的路径。也就是不管意义的读,一视即明白的看同时运用,从而创建另外的记忆路径(这在七田的书中有描述),实现读一遍就记忆个八九不离十。然后,通过第三个也就是文字意义的内在串联,几乎就可以过目不忘了。

 

上一节:实际阅读训练            

下一节:大脑密码的本源性记忆力的提高训练

  ×